文化特色 嘉陵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、嘉陵江中游。唐尧、虞舜之前,嘉陵即为有果氏之国,自春秋战国以来, 皆为 都、州、府、道、署的治所,自汉朝设安汉县开始,已有2200多年。嘉陵自古 【详情】
名胜古迹 全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。 七宝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在嘉陵区七宝寺镇藏珠山头,西河从山下 蜿蜓 流过,这里三面环水,一面 【详情】
风景名胜 嘉陵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,拥有各类旅游资源景型20余种。 西河风景区 位于南充市嘉陵区太和镇至双桂镇西河流域,属于低山河谷景观,西河全长96公里,河水流速缓慢,或浅吟 【详情】
地方特产 嘉陵区地方特产丰富,形成了以依格尔、银海丝绸等为龙头的丝绸产业,主要产品有绸缎、嘉陵蚕丝被等;形成了以大通、一立等为基地乡镇的柑橘产业,主要产品有柠檬、嘉陵柑橘等 【详情】
嘉陵城区公办学校 嘉陵区城区学校名录 南充高中(嘉陵校区) 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 思源实验学校 陈寿中学 实验小学 嘉陵二中 火花三小 行知小学 计算机世界希望小学 南荣路小学 海王实验学校 文峰一 【详情】
位置范围 嘉陵区,隶属于四川省南充市,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、南充市西南部、嘉陵江中游西岸,北靠顺庆区、西充县,西南靠遂宁市,东南靠广安市,东连高坪区。 【详情】
行政区划 1993年,嘉陵区辖12镇、11乡。1997年,全区辖14镇、23乡、559个行政村。2000年,全区辖18镇、30乡。2004年,辖21镇、27乡,31个(社区)居民委员会、552个行政村。2005年8月1日,四川省人民政 【详情】
区位优势 嘉陵区区位优势明显,地处川东 北 中心,西通蜀都、东向鄂楚、北引三秦、南联重庆,与成都、重庆构成三角形的2小时经济圈,是四川省K字形的重要节点,在地理位置上有着非常重要 【详情】
气候气象 【 气候概况 】 嘉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,气候温和,四季宜农。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,由于受秦巴山脉的阻挡,一般不会入侵境内,形成冬暖、春早、霜雪稀少的有利气候, 【详情】
自然资源 嘉陵区主要有土地、水、植物、动物、矿产等自然资源。 【土地资源】 嘉陵区位于南充市北部低山区以南的南部丘陵区内,地势自北向南降低,地形从高丘逐渐变为低丘或低丘平坝。 【详情】
地质地貌 嘉陵区位于川中台拱构造单位之内,区内侏罗系红尘分布广泛,且 地 质构造稳定。全境位于南充市北部低山区以南的南部丘陵区内,地势从北向南逐渐降低, 海拨 由500米下降到256米。 【详情】
建制沿革 嘉陵区历史悠久。远在新石器时代,嘉陵江沿岸就有先民居住。原始社会的 唐尧 、虞舜时,属有果氏之国。殷商属巴人之国,周为巴子国地。战国后期,为阆中县之域。汉高祖五年( 【详情】
历史人物 【陈以勤】 生于公元1511年,嘉陵区李渡镇人。明世宗嘉靖十年(1531)中举。在嘉靖二十一年太子载壑薨时,世宗置裕王、景恭王为储,并建两邸供二王居。万历十四年(1586)六月十九 【详情】
区域 嘉陵建区时,区城仅有一条半边农民街,属典型的城市白区。 1993至1995年,修建陈寿路、火花路、嘉兴路、都尉路等城市干道,总长3.82千米;新建自来水加压站一座,安装供水主管道 【详情】
植被 嘉陵区温暖湿润的气候,为种类繁多的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条件。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,自然植被受人为因素影响,遭到严重破坏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,环 【详情】
土壤 嘉陵区境内中生代河湖相紫色岩层分布广泛。区域土壤的物化性质与地理分布,深受地貌、植被及人类耕作活动的影响。 【紫色土】 嘉陵区各乡镇紫色土分布广泛。紫色土碳酸钙含量较 【详情】
陆地水 嘉陵区降水充沛,地下水多分布于境内嘉陵江的干支流沿岸第四系冲积、洪积层中。嘉陵江为流经嘉陵区的最大河流。区内主要河流有西溪河、曲水河、盐溪河、流溪河、吉安河等,均 【详情】
经济发展 截至2021年底,嘉陵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27亿元,同比增长8.3个百分点,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7.8亿元,同比增长7.3%,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9.1亿元,同比增长7.6%,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0亿元,同比增长9.7%。 【详情】
社会事业 截至2021年末,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81所,其中学前教育学校106所,义务教育学校68所,普通高中学校6所,特殊教育学校1所。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为0.47万人,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8.1万人。 【详情】
道路交通 截至2021年末,全区公路里程为3763.733公里,全区共有桥梁304个,拥有一个客运站。2021年末,全区邮政业务总量为0.7259亿元,邮政营业网点为42个,2021年全区特快专递共寄送318万件,同比增长20%. 【详情】
人口统计 截至2021年底,全区户籍人口67.6万人,比上年减少0.29个百分点,其中城镇户籍人口20.1万人,农村户籍人口47.5万人。2021年底,全区常住人口52.7万人,比上年减少0.9个百分点,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.2万人,农村常住... 【详情】
就业创业 截至2021年末,全区劳动力资源为37.2万人,其中就业人员26.74万人,新增城镇就业人员0.8万人,全区技能人才数量为0.49万人。2021年末,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22.6万人 【详情】
社会保障 截至2021年末,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2.52万人,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6.92万人。2021年末,全区共有养老机构27家,3494张养老机构床位。 【详情】
生态环境 【详情】